庫存狀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讓您 愛上二樓●愛上書
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邁向第一華人書店
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
香港二樓書店 > 今日好書推介
二樓書籍分類
 
從聖教到道教:馬華社會的節俗、信仰與文化(平裝版)(二版)

從聖教到道教:馬華社會的節俗、信仰與文化(平裝版)(二版)

沒有庫存
訂購需時10-14天
9789863503873
李豐楙
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
2020年2月10日
220.00  元
HK$ 198  






ISBN:9789863503873
  • 叢書系列: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
  • 規格:平裝 / 584頁 / 15 x 23 x 3.6 cm / 普通級 / 部份全彩 / 二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  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


  • 社會科學 > 文化研究 > 文化人類學











      本書從「節俗信仰」的角度觀察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宗教現象,並將之與臺灣、港澳對照比較,提出以下幾個主要論點:首先,多種族、多宗教的文化處境,使馬國的華人宗教受到友教「教節一體」的激發,不論佛、道信仰,參與節俗的比例均甚高,從而形成「?、節一體化」的共同趨向;其次,在馬六甲、吉隆坡義山搬遷事件與檳城的宗祠祭祖,均強調其「聖教」屬性及神聖性用途。再者,對照同屬「理念移植」的代巡與九皇、仙師爺與唐番土地,後者能普及化的原因就在其節俗性質,較諸神廟便於跨越地緣與血緣關係,故建國後才方便凝聚華人,發展為九皇節、福德文化節。最後,華人善於利用「聯合的藝術」組織宗教團體。小則以慶讚中元的名義聯合街區、神廟力量,目標即捐助華教;大如道教總會,以「道教」名義聯合神廟,促使國民登記局改正宗教欄,並增加「道教」選項。凡此種種,都彰顯馬華宗教從「聖教」到「道教」的衍變,本書即透過節俗信仰論證華族亟需歸屬感,對內凝聚,對外則便於識別。

    ?

    得獎紀錄



      2019 ICAS 國際亞洲學者大會最佳華語圖書籍大獎



     







    導論:「以教之名」



    第一部分 聖教的發現

    第一章 效忠與留根:在義山搬遷事件中馬華的政治修辭


    一、從書寫到詮釋:印刷資本主義的現代思維

    二、從發展到保存:開發中國家的難題

    三、漢麗寶與葉亞來:親善、情誼與效忠的象徵

    四、聖教的發現:從法令到憲法的宗教認知

    五、認同:兩種立場的不同理解

    六、美化與觀光:古城與首都的宏願

    七、結語

    第二章 祖德與族義:檳城華人在宗祠祭祀中的聖教觀

    一、宗祠:馬來西亞華人的聖教標誌

    二、公司:聖教與儒教的運作方式

    三、義山:公塚條規中的「聖教」佐證

    四、祖德:儀式空間中的神道之教

    五、祭祖:王化仿效的祭祀儀式祭祖

    六、祖德與族義:一個比較的文化觀察

    七、結語



    第二部分 南土的下巡

    第三章 代巡南邦:馬六甲勇全殿的王爺信仰及衍變

    一、1919、1933與2001、2012:從王醮到清醮的名義變化

    二、王醮古例:三壇競合而獨缺禮生

    三、清醮:2001年之後的時代新意

    四、巡境:古今代巡的空間變化

    五、代天巡狩:檳城王爺的另一種佐證

    六、甲州清醮:二十一世紀的送王舡儀式

    七、結語

    第四章 九皇下巡:九皇星君在大馬的本相與變相

    一、建國前後的九皇信仰:本相與變相問題

    二、從王船到九皇船:九皇信仰的變相之一

    三、九皇隱喻:會黨文化下的變相

    四、九皇齋:道教傳統信仰的本相

    五、內殿祭祀與遊行陣頭:九皇出巡的本相

    六、內殿祭祀與陣頭遊行:迎送九皇爺的真相

    七、結語



    第三部分 理念的移植

    第五章 整合與跨越:仙師爺的非常性神格及信仰傳布


    一、仙師爺信仰的形成:王法仿效與理念移植

    二、仙師爺與葉亞來

    三、仙師爺信仰與錫礦產業

    四、死將統領理念與神話創造

    五、跨越:建國前後仙師信仰的轉型

    六、結語

    第六章 敬天祀地:節俗信仰的理念移植

    一、節俗信仰:華人興革調查與「華人宗教」觀點

    二、離散與信仰:從「譬彼猶太人」到大馬華人

    三、敬天:南天理念的移植及重建

    四、唐番土地:斯土斯神的祀地理念

    五、宜家宜居:神道理念下的華人之家

    六、結語



    第四部分 聯合的藝術

    第七章 普度:檳州中元聯合會與華校華教


    一、「檳州中元聯合會」的華校籌款運動

    二、崇德華小與中元聯合會:一個捐募實例的個案

    三、街區聯合:跨越方言群的宗教行動

    四、節俗複合:跨越方言群的團結象徵

    五、聯合的藝術:民間社團與華校的合作模範

    六、結語

    第八章 以教之名:「馬道總」與神廟的聯合

    一、道教:民間、官方與學者三種觀點下的認知

    二、文化根柢:制度、擴散與組織三型中的道教資源

    三、以教之名:「馬道總」聯合行動的內在動力

    四、大馬卡改正登記道教:道總二十年的歸宗運動

    五、結語

    第九章 結論



    參考書目

    索引






    再版補記



      本書出版後的反應,主要是東南亞研究的同行與後進,在臺大、政大乃至中國大陸的演講中,印象深刻的是大馬同學的提問;而在地學者的評論尤其值得深思:一為蘇慶華教授(《漢學研究》第37卷第3期,2019年9月),乃其大馬宗教研究評論的最後一篇,得知其猝逝的消息後,特別感念調查經驗的交流。另一篇為青壯世代的廖文輝教授(《華人研究國際學報》第11卷第1期),顯現在地行家的中肯之見。兩位所指出的疏失,再版時均予修正。至於論點之異則涉及研究視角:一即「王化仿效」,預期會有不同的看法,即認為移民階層的身分、知識較低,既在王化外為何還會使用王化資源?二為「文化識別」,乃基於多元社會的種族和諧,不會刻意凸顯其識別性。identity本就有雙面意:一般譯為認同或歸屬,另一面則是識別。其實本書的關懷焦點,就是身在多種族、多文化的大馬社會中,華人如何具有「文化主體性」?選擇節俗信仰既因作為文化載體,而非僅年例性的節慶活動!就像華語一樣,乃是一種文化堅持,參與者既眾,即可識別我族與友族,且不致於影響種族間的和諧,此即七、八年來留下的印象!當時的調查條件,時間既有限,許多課題難免遺漏,諸如新村、民間教派及道壇調查等。此事雖感遺憾也有安慰,就是書一出版有幸獲得2019萊頓ICAS(國際亞洲學者大會)大獎,此一榮耀自需與眾友人分享。在這座神廟素描圖上,既然僅能著上一筆,其他就留待後賢吧。





    其 他 著 作
    1. 靈秘:北港武德宮鸞文彙編
    2. 道與藝合:道教與民間文學藝術展
    3. 臺灣珍藏善本叢刊.古鈔本清代詩文集三輯(8冊)
    4. 進香.醮.祭與社會文化變遷【台灣史論叢 民間信仰篇】
    5. 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:歷史、族群、節慶與文化遺產
    6. 臨終與生死關懷(2版)
    7. 道法海涵第一輯(精裝20冊)
    8. 道法海涵第二輯(18冊/套)
    9. 山海經圖鑑
    10. 丹道實踐: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
    11. 丹道實踐: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
    12. 山海經:神話的故鄉
    13. 中國文學新境界:反思與關照
    14. 空間地域與文化(二冊)***
    15.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 抱朴子(下)
    16. 山海經